邯郸磁县新闻>>磁县精神文明>>

解密磁县怀调

2019-11-13 11:39:30 来源:河北新闻网
进入移动版,省流量,体验好

怀调演出

戏社的老师在教新学员表演

戏曲台子

磁县怀调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戏曲,以演古装戏为主,属于板腔体剧种,也是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当地群众称之为“红黑脸戏”。

磁县怀调的起源

磁县怀调上承隋唐时期《踏谣娘》的艺术成就,下接明代弦索调的艺术规范,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至清初。据《磁州文史资料》记载:怀调起源于磁州。早年,漳河北岸喜欢戏曲的艺人,在农闲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唱上几段,当时的乐器只有自制的大弦,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,所以最初称之为“板唱”。板唱时期没有什么手势、舞蹈,仅是唱者顺口喊唱,但符合一定的曲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内容的需要,人们对唱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要求能表现出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,于是就逐渐有了符合剧情的唱腔和动作,并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怀调剧种。

随着演唱者水平的提高,怀调这一艺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显得成熟起来,由起初的三五人同台演出发展到了八九人甚至十几人。清朝末年,大约在宣统年间,有好事者把爱唱戏的人拢于一起,在西小屋(清朝时叫溪小悟)村组建第一个怀调戏班,名叫“事好班”。逢年过节,谁家有红白事都要拉出去唱上几段,曲调与表情基本能配得上。这时期的唱本,没有固定的格式,大多是根据民间故事顺口编唱,这便是怀调的早期戏班。

怀调特点的形成

清光绪年间,西小屋怀调艺人王全清、王广大、王广居兄弟,经广平府知府推荐,到保定总督府为直隶总督李鸿章六十大寿唱堂会,受到李鸿章的好评。他提笔写下“小屋怀调”,赏银300两以鼓励。

清末民初,“事好班”在漳河沿岸村保的支持下,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先后购置了一些乐器、戏服和道具,同时,在磁县西小屋村组建了民间业余怀调剧团,即后来的磁县怀调剧团前身。

此时,也进一步显现出了怀调的特点,其在剧情上多呈现忠奸斗争、将帅保边的内容,政治色彩很浓。剧里的婚姻,大多是武生武旦战场结亲。在演出形式上,动作豪放,将帅出场常常有墩子鼓、四大扇、马号的强烈伴奏,使人有万马奔腾、铁军冲杀之感。其音响,在夜间可传十里之外。在音乐上,怀调以弹拨乐器为主,音域显得狭窄,唱腔呈现平直,特别是高音区的使用,至今突破不够,这是有待解决的一大课题。怀调过门短小,梆子显得紧凑,这是群众喜欢的一个地方。但穿把子(扮演无名兵卒的角色,也叫“串兵”)的人非常辛苦,常常是一场戏下来,汗流浃背、气喘吁吁。怀调出场的人很多,舞台阵容极易涣散,需要特别注意其整体艺术效果。

卢万春与近代怀调的发展

“七七”事变之后,日寇的铁蹄践踏了漳河两岸。当时,漳河沿岸一带怀调艺术的成名艺人卢万春先生和他的戏班,到河南一带表演爱国剧目。1943年,在安阳演出传统戏《盔缨记》时,卢先生扮演主角养由基,他以荡气回肠的唱腔、慷慨激昂的表演,把英雄的浩然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,引起台下爱国民众的强烈共鸣。

1947年磁县解放后,怀调戏班的卢先生和一班艺人在西小屋村组建起了“西小屋怀调剧团”。

1949年以后,怀调剧团不断发展和壮大。卢万春先生和全团人员一起,白天参加生产劳动,晚上赶排新编剧目,不到半年时间,就先后为群众上演了《白毛女》《小女婿》等五六个现代戏,卢先生在每个剧中都扮演主要角色。一次,剧团在下七垣村演出现代戏《血泪仇》时,卢先生扮演贫苦农民王仁厚,他以情技交融的表演,再现了翻身穷人在旧社会所受的苦难。一位老汉紧紧握住卢先生的手,热泪纵横地说:“你演得太好了!王仁厚就和俺一样,是共产党、毛主席救了俺全家人啊!”

1953年,“西小屋怀调剧团”由业余剧团改建为半职业剧团。其间,卢先生把自己对党的无限感激之情,付诸实际行动中。为了怀调艺术的发展和提高,他积极倡导剧团成立了艺委会,并在怀调历来口授流传、没有文字剧本的状况下,把60多部保本戏、30多种板式,从唱腔台词、表演技巧到文武场、锣鼓经及舞台经验全部记述下来,对怀调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
党的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文艺方针,使卢先生深受启发。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吸取其他地方戏剧之所长,反复推敲出20多段格调新颖又不失怀调风格的唱段,如《打八郎》中表现杨八郎对妻子爱慕之情的偷字闪板唱法、《盔缨记》中表现养由基英雄气概的大起板唱法等。尤其在新编现代戏中,卢万春努力改革传统唱腔的程式化,进行了难能可贵的突破。这些唱段,至今各个怀调剧团仍在继续沿用。

1958年,磁县人民政府决定将西小屋剧团改为磁县怀调剧团(职业剧团)。剧团成立后,除上演传统剧目外,已到中年的卢先生,更加不辞劳苦、废寝忘食地工作,积极为新编剧目献计献策。他言传身教,先后配合导演使剧团成功地上演了《苦菜花》《洪湖赤卫队》《潘杨讼》《孙庞斗智》《火焰山》等50多部现代戏、历史剧和神话剧,处处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欢迎。

1958年底,国家撤销临漳、成安两个县,并入磁县。当时,因磁县怀调剧团在附近各县颇有名气,邯郸地区决定留下它,并在原临漳豫剧团中挑选了部分优秀青年学生充实到怀调剧团。“文革”时期,磁县怀调剧团解散。

改革开放以后,西小屋怀调剧团又重新组建并迎来大发展,邀请卢万春、张秀英等部分老艺人做顾问,培养了一批戏苑新秀,使一批传统剧目,如《盔缨记》《战洛阳》等,又成功地回到舞台。河北电视台还录制成电视戏曲片段,展现给全省广大观众。

卢万春等老艺人还积极扶持磁县的庆和峪、黄鼠、十里铺和临漳的常家屯、东太平等十余个农村业余剧团,先后培养了五代学生,组织成七百余人的怀调戏剧队伍。其中有扮演生角的马桂清、孟朝文、王思印、王长命,有扮演旦角的张秀英、孙爱云、靳士琴、王凤霞,有扮演净角的李正春、靳士贵等优秀演员。

现代对怀调的保护与传承

21世纪初,受现代文化市场的影响,人们对戏剧的兴趣开始淡化。随着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,怀调的传统技艺得不到传承,剧团演出很不景气,怀调面临失传的窘境。

近年来,为挖掘、抢救、保护、发展磁县怀调这门艺术,磁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,并制定了保护计划,开展了普查工作,摸清了磁县怀调现状和濒危状况,建立了怀调艺人档案。王纪军、谢竹青等怀调艺人成立了怀调戏剧文化传习艺社,开展了怀调理论研究工作,谢竹青还从怀调老艺人的现场表演中手抄了100多个剧本。他们进行学术研究,刊印了怀调书籍,在社会上招收优秀演员,不断壮大怀调剧团演出队伍,筹备怀调发展影视拍摄。文化部门和怀调剧团所在乡镇、村也积极投资为怀调剧团修建舞台、增添灯光设备等,支持怀调剧团的演出排练。各怀调剧团积极配合重大节日,举办演出活动,大力弘扬怀调传统剧目,进一步继承保护了磁县怀调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。

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怀调到如今,怀调剧种已有三百多出传统剧目。上演的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锄奸、保家卫国为主的历史剧,如《杨家将》《潘杨颂》等怀调经典剧目,以及20多出现代剧目。经常演出的则有40多个剧目,如《五凤岭》《老羊山》《两郎山》《老包说媒》《三战吕布》等。

磁县怀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,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,是一种独特的地方稀有剧种,有着广阔的综合性及民间文化空间。(袁士坚/文)

来源:河北新闻网
责任编辑:董源
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
			河北新闻网
			官方微信
			
			河北日报
			客户端
			

相关新闻

电子报
立即打开
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